
400-123-4567
”
针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的大学英语必须定位为高校专用英语教学的主张,本文选取该学者在《光明日报》和《中国外语》发表的两篇论文,对其要点和观点提出质疑。其中的论点,并阐述以下几点:(1)高等教育不等于本科教育; (二)部分名牌大学及其学生的情况不能代表我国大学和大学生的整体情况; (3)学术英语要求通用英语中级以上水平。能力是基础; (4)一般学术英语能力是有等级的; (5)通用英语课程在多层次本科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6)培养学术英语素养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我希望通过辩论,澄清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
”
一、简介
专用英语(ESP)能否取代通用英语(EGP)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一位学者发表了大量文章,其核心主张是“高校通用英语教学的定位必须调整为针对性英语教学的定位”。作为一名在大学英语领域任教30多年的资深教师,笔者并不同意这一主张及其主要论点。我们特意挑选了该学者2015年在《光明日报》和2013年《中国外语》发表的两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第1条和第2条),并就其中的观点与该学者进行了讨论,希望澄清大学的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中存在很多问题。
2. 高等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
文毅将国家国际化战略分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和“学术国际化战略”,“企业员工”和“科技人员”是实现这两类战略的主体。文章接着说,我国“使用外语与外国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日本已获得22项诺贝尔奖,日本大学在两大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SSCI 和 A&HCI。 “内地大学的三倍”就是一个例子,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国家国际战略需求,落后于印度和日本。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这里更不用说,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在各民族交流中发挥着类似于我国“普通话”的作用。我们也不会仔细研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是教师、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学生。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误解:将高等教育等同于本科教育。事实上,前者是后者的上位概念,后者包括大学(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后)教育)。 《2002-2005年国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包括“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际杰出企业家和学术带头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的“国际化人才”是指高等教育整体目标,而非本科教育目标。
3、少数名牌大学的情况不能代表我国本科生的整体情况。
文毅表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近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引进大量外国专家”和教师;扩大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的“比例”,他呼吁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向专用英语转型。
首先,“越来越多”和“扩大……比例”是两个模糊的概念。它们没有表明提早通过4级和完全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的具体比例。但由于第一篇文章以这两个事实作为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为专用英语的依据,并且由于第二篇文章主要列出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设置,因此笔者推断:文章作者以上海98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并推广到各高校。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有两点需要考虑:
第一,所有重点大学是否都存在第一条所述的情况?笔者从重庆地区高校外语年会获悉,2013年9月重庆市某985大学对6755名新生进行的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考试结果显示,13.2%的学生得分在50分以上(A级)。 ),学生得分为 40 至 49.5。 (B级)占24.3%,40分以下(C、D、E级)占62.5%。 40分以下的学生仍然是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本研究表明,由于地区差异等原因,即使在985这样的精英大学,也不是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或一学期内达到大学英语四级。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证据是:有学者对某985大学英语专业新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只是基本达到了《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的录取要求,而这个要求就包括了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等各方面均低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7级。也就是说,部分985大学英语专业新生尚未达到高中基础英语完成的最低标准。考虑到招生机构对英语专业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可以推断,部分985大学新生甚至没有达到高中基础英语结业的最低标准。
第二,上海重点大学在全国本科大学中的代表性如何?据教育部官网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为6998330人,其中专科生3183999人,本科生3814331人。成人本专科学生2564934人;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9985所,普通高等学校112211所,本科院校877所。 985和211院校分别占本科院校的4.4%和12.8%。因此,即使985、211大学的学生第一学期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些学生和学校的情况也永远不能代表我国普通本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鉴于教育部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职教育统筹精神,于2000年颁布了《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相应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已发展成为一项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考试,旨在检验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英语实用技能。这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本文不再讨论)。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情况,笔者对重庆市大部分一二学院(14所)的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和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查统计(包括211和985院校),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如表1所示,这些院校2011年第二、第四和第八学期学生的四级累积率分别为15.3%至65%、24.9%至93.2%和31.6%至96.9%。这三个时期的累计通过率分别为46%、61%和74%。这个结果证明各个院校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大学生需要学习两到四个学期甚至更长的通用英语课程,才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了基础阶段英语学习标准。
这 14 所院校中有 10 所不提供完全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英语专业除外)。某机构在国际教改班开设了10门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每门课程2至3个学分(该班学生人数约占该班学生总数的7%)。另一所机构提供五门关于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全英语课程,其中一门为四个学分,其余为两到三个学分。五个课程中有三个有 90 名学生,两个有 40 名学生,总共 350 名学生。这占学生人数的7.8%。某211大学每个学院开设11门全英文专业课程,某985大学正在开设和建设82门全英文专业课程,但这些课程分布在该校36所2至4年级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专业。 ,多为两到三个学分,占学生修读课程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一统计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市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仅满足少数高校少数学生的部分需求。
重庆高等教育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重庆的研究生录取线设置在A区,可见其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一个落后地区。因此,其大学英语教学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此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需要两到四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多数学院和大学没有或很少有完全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
4.学术英语需要以中级以上的通用英语水平为基础。
第2条规定“学术英语和……综合英语(即通用英语)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在起始水平或课程难度上没有差异”。基于此,建议达到大学英语一级的学生直接进入特定目的英语课程。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首先,明确学术英语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根据 Hutchinson 和 Waters 的说法,专用英语 (ESP) 包括学术英语 (EAP) 和职业英语 (EOP)。职场英语是具有岗位培训特征的英语教学,而“学术英语”是指学术目的英语(1987)。 Jordan(1997)指出,“学术英语”广泛关注“正规教育系统中用于学术目的的英语沟通技巧”。
以下学者关于英语教学和评估的观点和纲领性文献表明,学术英语需要以中级以上的一般英语水平为基础。
学者认为,地道的语言材料是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特色之一。本课程通常应向中级到高级英语学习者提供。无论专业背景如何,使用通用英语的能力是成功专业沟通所需的三项基本能力之一,必须确定专用英语学习的入门标准。
文毅以“入学第一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作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向专用英语转型的原因之一。这说明本文作者也认为学术英语应该建立在一定水平的通用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并且也以大学英语四级作为测试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标准。
《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CEFR)的语言能力量表将语言能力分为三个级别:基础用户、独立用户和熟练用户。还根据“能做”状态细分为A1至C2。六个上升级别,以适应描述性方案中的不同元素。从其对语言能力的描述可以看出,具有B2至C2语言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人可以使用该语言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与教育委员会2008)。
美国国务院颁布的《语言能力定义》将外语学生的口语和阅读语言能力分为0至5级,而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则包含在4级和5级能力中。
1985年、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和1996年颁布的《大学英语专业阅读阶段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学校理工类本科生)规定不同的措辞,《特殊用途英语学习》的要求明确放在完成基础阶段后的应用提高阶段。 CET-4作为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测试标准。
我国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借鉴和吸收了CEFR的一些基本思想,将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三类: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基于较高要求的更高要求。 “可以做”的状态。层次,从听、说、读、写、译、词汇五个维度描述每个层次的能力。该文件对所学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层次的要求。
综合上述文献,笔者得出结论:学术英语应以完成通用英语基础英语阶段为基础,而CET-4考试是目前测试基础英语学习的标准。
5. 一般学术英语能力是有等级的
第2条指出“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业学术英语(ESAP)”。 “一般学术英语水平”主要包括“听英语讲座、检索文献、做报告、写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等”;专业学术英语是指“特定学科……英语沟通策略和技能的培养”。
笔者发现,这里的五项通用学术英语技能必须以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即听、说、读、写技能。从分析特殊用途英语的重要概念需求来看,通用学术英语能力本身也是多层次的。的。本文的第二点证明,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大学来说,用英语撰写论文、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讨论应该是研究生阶段的目标。用英语听学术讲座、做专业课笔记对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大的。阅读一般英文学术文献的能力似乎是一个更可行的目标。但这与大学英语指导文件中明确规定的专业英语或专业阅读课程的目标不同。这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过渡。显然这只是大学英语应用和提高阶段的一门课程,不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唯一或核心。
6.通用英语课程在大学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易》将通用英语(EGP)定义为“除了纯粹学习外语之外不具有应用目的的外语教学”。文二将通用英语定义为“打基础、除了考试以外没有特定目的的英语教学”。这显然是对普通英语的误读。
首先,通用英语课程可以培养通用英语技能。 《朗文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词典》将通用英语定义为“旨在教授一般语言能力的课程”(“……旨在教授一般语言能力”)。温秋芳认为,“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相对应,其学习内容并不指向某一专业、某一学科、某一职业,而是涵盖了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所应涉及的知识范围;其用途也有没有明确的职业和职业目标满足人们普遍的沟通需求。”
其次,正如本文第三点提到的,一定水平的通用英语能力是学术英语学习的必要前提。
第三,从实践角度看,打基础、备考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必要的。目前大学生为了就业和学业发展需要面临的几项英语考试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测试考生通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托福、雅思是学生出国留学的必备门槛。他们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符合在英语国家和地区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它们与文一中学的一般学术能力类似,但都是基于考试辅导机构的培养计划。由上可见,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只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保证通过托福、雅思考试。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通用英语能力是培养通用学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从较强的通用英语能力到通用学术英语能力的转变只需要很短的时间。这个过程不需要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就能完成。
第四,通用英语课程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洪堡指出:“(语言)一方面作为思维的形式伴侣,另一方面作为思想的物质表达。语言的这两种功能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我国学者指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和知识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这三者形成三角关系,缺一不可。”有学者用图1的形式表明,语言的独特属性使大学英语课程能够同时实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包含同一范畴的《英国课程与大学教育七个分目标》。“同时,语言各种属性之间的三角关系决定了大学教育三大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英国课程(即人文主义与工具性的互动关系)。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可以同时成为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思维呈现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国际视野、对国际规则的理解和参与能力”。 “培养适应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大学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通用英语课程在本科教育的多个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培养学术英语素养不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
第一条提出:“教学语言必须是专用英语。”第二条还提出:“如果不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那就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失败。”笔者不同意这一点。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明确:(1)学术英语需要以一定的通用英语能力为基础。 (2)目前普遍认可的通用英语基础阶段标准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多数大学生需要2到4个学期才能达到这一标准。 (3)达到基础阶段标准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提高通用英语水平,以学术英语水平作为研究生和留学阶段的目标。 (4)通用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思想文化和思维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和“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培养大学生英语学术能力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应在学生完成基础阶段后根据需要提供。正如将大学教育的功能狭隘地定义为职业前教育(pre-professionalism)是错误的,将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标准狭隘地定义为能否培养学术英语素养也是错误的;这不利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前的情况是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使命被过度功利化。
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大部分大学生不再继续读研或者出国留学,也没有专门发展英语,那么他们多年学的通用英语会不会白费了?答案是否定的。基础英语课程打下的英语基础为他们今后需要时继续学习英语提供了保障;本课程赋予他们的基本英语交际能力、思想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他们作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提高。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产生持久影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阶段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
老一辈英语教育家早在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高等学校本科生)中就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至二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 “应用提高阶段提供专业英语和高级英语两个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抓好高年级专业英语教学,保证四年连续英语学习”。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对各类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规定。现在看来,这些规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改弦易辙,而是认真审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一一解决!
八、结论
毋庸讳言,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无法履行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使命。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大学教育目标的比较,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研究该课程的现状与应有的地位之间的巨大差距。 、语言教学理论、各类学生现状统计。 ,并找出相应的对策。确保更多学生在大学第二至第四学期完成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进入英语应用提高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术英语,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关系。文二认为学术英语不需要通用英语基础,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我国的大学英语指导文件实际上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进入专业英语学习的门槛,但笔者并没有找到任何权威文件来支持这一点。应进一步研究学术英语研究的入学标准。
二是培养学生专业学术英语能力的途径。第二篇文章介绍了乔丹提出的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学术英语的概念,主张大学生应尽早进入通用学术英语的学习。问题是:如果按照第二篇文章引用的Hazenberg和Hulstun的实证研究结果,非英语母语的大学生需要10000个词汇单词才能阅读大部分专业教材,那么即使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需的4000个词汇来看-4考试即便如此,距离还是很远。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是通过通用学术英语的积累、通用英语的学习,还是两者的结合?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三,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需要并且可能培养专业学术英语能力,因此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继续培养这种能力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编者按:本文摘自《当代外语研究》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