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一、工作原理
硕士学位考试招生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复试录取是硕士学位考试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政策,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规范招生行为。 、强化工作作风,切实做好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各项工作,确保公平、公正、科学。
2、组织管理
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成立复试招生领导小组,全面负责2024年硕士生复试招生工作,组长作为主要负责同志,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实验室党政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其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员。实验室成立复试组(按专业或相近专业)和资格审查及思想品德考核工作组。复审工作组成员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硕士生导师、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等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复审工作组成员不少于5人。工作组将随机确定。资格审查和思想道德考核工作组成员由实验室领导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组成,不少于3人。实验室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对复试过程和复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全面负责。对所有参加复试的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等方面的培训,明确复试纪律和复试程序、考核规则和标准。 。
三、招生计划
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2024年全日制生物学硕士招生计划为55人,其中免试推荐生2人。招生工作将严格按照学校下发的招生计划进行。
4、复测线及复测清单
(一)复试分数线
部门代码
部门
姓名
主要的
代码
专业名称
学习
方式
填写大学复试分数线
报名人数
政治
英语
商务舱1
商务舱2
总分
624
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071000
生物学
全职
41
41
62
62
288
53
调整后的考生复试分数线将在中国科研招聘网调整开放时间结束后根据加权分数排名确定。
(二)复查名单参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网站:
网站:复试将以余额形式进行,复试余额不得低于120%。合格学生比例不足的,按实际合格学生人数组织复试。
五、复试方式及资格审查
(一)第一志愿和转选考生的复试采取现场进行。复审前应采取“两比对”(人脸识别、人证识别)、“四比对”(申请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诚信档案等数据比对)等措施。严格采纳;复试期间,坚持完善“三随机”(随机抽取考生顺序、随机确定导师组构成、随机抽取复试题)等管理办法,加强对复试人员的监督。复审过程确保公平、公正。
(二)申请资格审查。复试前请考生按以下要求携带报名材料,供招生单位资格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再进行复审,相关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核实有疑问的,应在复试前完成学历(学籍)核实,并在资格审查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适用群体
序列号
提交材料
审核要求
评论
应届本科毕业生
诚信复查承诺书
原来的
初试准考证
原件+复印件
有效身份证件
原件+复印件
学生证
原件+复印件
教育部学籍在线核查报告
原件+复印件
验证有效期限内
思想品德考试表
原来的
加盖公章
过去几年在学校的成绩单
原件+复印件
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
身体健康承诺书
原来的
过去的学生
诚信复查承诺书
原来的
初试准考证
原件+复印件
有效身份证件
原件+复印件
学历证书
原件+复印件
学位证书
原件+复印件
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登记表/教育部学历认证报告/国家(境外)学位认证证书
原件+复印件
本科学习成绩单
原件+复印件
加盖候选人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思想品德考试表
原来的
加盖公章
身体健康承诺书
原来的
其他
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单、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原件+复印件
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及校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证书
原件+复印件
注:请按顺序整理并提交所有材料。
以上材料将作为综合考察考生以往学术学习情况、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的参考。考生须保证材料真实、准确。如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复试、录取资格。
(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学院思想品德考核小组是指考生所在单位出具的思想品德考核表,对考生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学习态度、个人诚信、遵守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考核。
六、复试内容
(一)复试主要采取资格审查、思想品德考核、专业课考核、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综合能力面试、心理测试等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考核、过往学业成绩、一贯表现、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外语听说能力等。
(二)专业课程考核。专业课程以笔试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时间为2小时。评审过程严格执行评审员回避制度和随机工作机制。专业课考试题目参照《南通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中公布的复试科目要求制定。
(三)面试考核。学院组织复试小组,根据复试考生人数提前准备多套综合性、开放式能力试题。每套试卷不少于3道题,面试时随机抽取。测试题目包括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实践(实验)能力测试等
(四)复试总分为300分。其中,专业课程考核满分为150分(闭卷、笔试形式),外语听说能力测试满分为50分,综合能力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
(五)签署承诺书。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签署《诚信复试承诺书》,保证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复试过程的完整性。
(六)缴纳复审费。根据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需缴纳复试费(80元/生)。复试当天按照学院要求现场支付(微信或支付宝)。
七、复试时间安排:
报名及资格审核时间:4月11日上午10:00
报到地点:南通大学七秀校区北区7号楼一楼会议室
(一)专业课考核:4月11日下午2:00(南通大学七秀校区北教室)
(二)英语水平、面试、心理测试:4月12日8:00(南通大学七秀校区北区7号楼一楼会议室)
(三)调整系统开放时间:待定。
八、调整工作:
(一)调整要求
按照教育部《2024年全国硕士学位招生管理规定》《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硕士学位招生招生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要求执行。调整的基本条件是:
1、转学考生须符合转学专业申请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国家转学区首选专业和我校硕士生复试成绩的基本要求。
3、转专业与首选专业相同或相近。
4、初试科目与转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国家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转专业国家统一命题科目相同。外语统一考试初试要求英语,参加数学专业科目考试的考生不予转学。
5、申请同一招生单位同一专业、同一初试科目的插班考生,按初试成绩择优录取进入复试名单的考生。
6、参加个人考试的考生和申请特殊项目的考生(“退役军人”特殊项目除外)不得参加我院转学。
七、所有转学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转学服务系统”(简称转学系统)。未通过本系统调整录取的考生无效。
(二)调整程序
1.实验室提前制定接受转学科目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的要求,详细说明接受转学考生的时间和基本要求(包括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范围、初试科目、初试成绩要求)等,包括初试成绩(含加分信息)、工作流程、复试办法(含进入复试考生选拔规则)、咨询渠道等信息报送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供审核,然后在学院网站上公开发布。
2.经批准的转学科目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要求,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转学系统中建立并公布。
3、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整系统,填写调整申请;招生单位登录调剂系统,根据初试成绩选拔合格考生进入复试考生库;研究生院向复试考生库中的考生发出复试通知;考生参加复试,招生单位报送拟录取考生名单;研究生院向招生系统中拟录取的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书;考生登录招生系统接受录取。
九、招生工作
(一)总分
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总成绩进行加权计算,得到考生的总成绩。总分按照100分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
考生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50%+复试总成绩÷3×50%。
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按初试总成绩最高的考生优先录取。
(二)录取原则
1、复试工作完成后及时公布复试结果。
2、复试通过的考生主要根据总成绩排名确定是否录取。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实施细则以及考生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
3、思想品德考核、附加考试成绩和复试不合格(复试总分低于180分,综合能力面试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取。
4、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的考生,不予列入录取考生名单。
5、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的,其入学资格无效。
6.拟录取名单经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在学院网站公布,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10. 其他
(一)体检工作。考生参加复试前须签署《身体健康承诺书》。体检与新生入学体检合并进行。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入学资格。
(2)缴纳复试费。考生复试前须缴纳复试费(80元/生)。现场复试考生须于复试当天按照学院要求现场缴费(微信或支付宝)。逾期未缴纳费用或未缴纳费用的,不再进行复审。已缴费者因个人原因无法参加复试或未如实填写相关信息的,我校将不予退还费用。
(三)认真检查作风纪律。考生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复试过程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实,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及录取资格严肃处理将被取消。 ,记录在《考生考试诚信档案》中。录取后3个月内,所有考生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综合审核。复试不合格者,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四)未尽事宜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文件规定。
11、咨询热线:—85051817
投诉热线:—85051818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七秀路19号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7号楼203办公室。
18-2 南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复试考场规则.pdf
25-南通大学硕士生思想品德考核表(可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pdf
19-1 南通大学诚信复核承诺书.pdf
28-身体健康承诺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