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团队老师集体备课
“到了研究生阶段,我发现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效率相当高,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也比较游刃有余,做全英文的项目报告,沟通也更加流利。回想起来,我们大一、大二学的是什么?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英语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学习很有帮助!”徐特立精英班2013级学生张海明已经是研究生了。每当他用英语进行研究和学习时,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几年前他所学的《大学英语》新模式。张海明和他的朋友们是北理工“学术英语”班的第一批学生。
5年来,在北理工,大学英语这一大学最常见的课程从“通用型”向“学术用型”转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成为一门有深度、专业化的课程。难度大、富有挑战性的“金课”让学生受益匪浅,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的转变是在国家大学英语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全体外语人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团队走在了前列,我们努力把英语变成英语”。作为一流建设的助推器,学院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样的教育改革!”学院党委书记杨辉代表学院领导班子作了明确表态。为支持课程改革,学院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想方设法挖掘和优化现有学校资源,为教改团队提供专用场地和经费保障,建立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并在职称评审、教学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优惠。学院党委加强系委建设,鼓励和支持英国党支部成员在队伍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通过支部间的研讨交流,教育改革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果。深入推广并辐射到全院。
这一创新探索的背后,外国语学院叶云平教授及其教学团队用不懈的努力,谱写了新时代北理工人成就的精彩篇章。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的学术英语课程建设”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给大学英语插上“学术”翅膀
“我去上课并不能解决问题。英语课程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2013年3月,学校将对即将开班的“徐特立人才班”重新设计“学士、硕士、博士教育模式”下的英语课程,使其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时间紧、任务重。 ,教师的选拔一时不尽如人意。当外国语学院领导找到外国语言文学硕士项目特殊用途英语负责人叶云萍教授时,她给出了上述答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日常交流层面。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研究和学习是世界的首要任务。一流人才必备的能力。然而传统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方向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也成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困惑。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学术英语领域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叶云平教授带领教学团队用五年制“学院英语变革”推动大学英语从“通用”走向“通用”。学术”为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通用英语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英语,而不是在专业领域或学术场合使用的英语。其内容与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无关,其体裁、修辞结构和表达形式不一定符合国际标准。标准化,这是通用英语最明显的局限性。学术英语的听、说、读、写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叶云平这样说是关于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的区别。
仅仅给英语插上“学术”翅膀,北理工的英语课堂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以阅读为例,一般英语教材注重趣味性、通俗性、可读性,如名人轶事、散文、报刊文章、名胜古迹、小说摘录等,文章长度最好在1000篇以内学术英语中,选取具有学术英语特点的真实材料作为教材,最典型的材料是学术期刊上的论文。 ,”外国语学院英语老师张健说。是这样介绍的。
学生分组讨论阅读材料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术英语教学除了重视使用专业文献作为教学内容外,还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活动和“同伴辅导”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融入发展交际的原则。技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外国语学院严鹏飞老师分享了他的教学实例:“为了让学生掌握‘Problem-solution’(解决问题)的宏观结构模型或思维图式,我们选择的专业领域是以能源危机为教学内容,当学生阅读一篇几千字的专业文章之前,我们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每次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时,老师都会引导他们分析其解决方案。缺点和要求学生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当然,这些讨论和交流都是用英语进行的。
此外,北理工学术英语课程也改变了考核理念,强调用考试促进学习。考试内容涵盖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包括日常测试和期末考试,对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要求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与自身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严格、科学的考核让学生体验到从“不容易、痛苦但快乐”到“收获很多”的一切。
徐特立学院2013级学生冯志鹏对于考核作业中的英语作文写作印象深刻:“我们的写作训练持续了整个学期,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学习文档写作的体系和流程。有时,我需要用尽可能准确的词汇来描述基本的扩频通信技术的无线电测距过程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有很多专业的英语单词来表达测距过程,需要查字典。除了科学的描述之外。过程用英文说得很清楚,读者也一定能看懂,所以我根据书上做了一个比喻,比如书上用电流来比喻为液体,我把信号比喻为行者。更生动地解释科学过程。”
2013年至2018年的五年间,突破思维定势,采用“目的”导向的“学术目的英语”,使北理工英语教学实现了从“通用目的”到“学术目的”的六大转变;从“学习英语知识、参加考试”到“英语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投稿与学术交流”;从“词句层面”到“语篇体裁层面”;从“简单读物”到“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真实学术文本”;从“教师教、学生学”到“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从“考试为主”到“综合多元评价方式”。
2016年11月,以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蔡继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认为,北京理工大学英语学术目的课程“概念新颖、实施科学。在国内同类教育改革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以学术为目的的英语改革并不是一个“美妙时刻”
学术用英语教科书
从“普通”到“学术”的转变,并不是一两堂课的精彩时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是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构。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准备,我们心中已经有了路线图,当机会出现时,可以说课程设计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叶云平教授看来,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和设计,保证教学目标的渐进性和教材建设的系统性。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术英语课程共16个学分,学生在大学前四个学期完成四个阶段的学习。 “第一学期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英语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材料多为科技新闻报道;第二学期增加真实语料库的输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长文章的问题。恐惧心理学,教学重点在话语层面,阅读材料多为热门科技领域。普及学术文章;第三学期引进专业基础课原创教材章节、专着和技术报告;第四学期开展与学术能力密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学习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体裁,撰写项目申请、研究计划、实验报告等。”外国语学院沉丽霞老师介绍。
构建学术英语教学体系,教材的准备是关键。叶云平教授带领的团队也把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充分遵循“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 “我们写的教材完全以学术为目的,我们写的文章不仅紧密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而且积极使用原创期刊文章、原创报告、论文和教材。我们必须呈现各种学术术语学生需要掌握汉语常用语言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外国语学院教师杨敏说。
除“三原则”外,各班级的教材必须具有班级教学目标中的学术英语特点,同时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外国语学院张健老师表示:“为了加强文献综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教材编写必须选择文献综述语言特征最明显的文章。”但在专业内容上,还必须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此,我们浏览了数十种期刊,阅读了《探索工程:工程与设计概论》、《工程基础:工程概论》、《汽车工程:动力总成、底盘系统和车身》(《车辆工程》)等英文原版教材和专着,经过几十次筛选,选出了理想的材料。此外,为了寻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音视频材料,我们在BBC和VOA节目中大海捞针寻找专门的材料。采访科学家的节目。可以说,每一个字的选择都是课题组老师们反复思考、无数次修改的结果。”
2013年至2016年,团队编写了紧密匹配课程体系的《理工科专业通用学术英语》系列教材,包括基础章节、提高章节、拓展章节、应用章节共计230万字。还编辑讲座、讲座、报告、访谈、科技新闻等配套教学音像资料4套。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英语还将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教育、人文素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思想政治要求。 “第一学期,我设计了一整单元的课程,让学生讨论‘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科研中诚信最重要?“什么是科学道德”……这样不仅学术英语教育与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教育的融合,也让学生将关注点从语言方面转向内容方面。 ”,外国语学院张健老师继续补充道。
徐特立学院2013级学生张子林对此非常感动:“我们的读物内容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读完之后,我们对科学研究更加严谨和敬畏。在每一次写作中,老师强调,学术诚信不仅让我们的语言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品德方面也进一步升华了我们的思想。”
白手起家,成就事业,形成“向心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培养一流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群辛勤耕耘、专注培养一流人才、为新时代做出贡献的北理工人。
2012年11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学召开人才培养大会,制定《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 2013年4月,学校正式启动“明镜计划”,成立“徐特立学院”。当年,开始招收首届“徐特立人才班”。学校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必须以造就拔尖人才为原则。基于培养目标的课程设计。设计一门全新的课程,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候选者寥寥无几。当学院负责领导联系叶云平时,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答复:“课程需要重大改变”。
“虽然我入学后就在英语专业教研室工作,但我非常熟悉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1987年,叶云平硕士毕业,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成为外语系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老师。 “当时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找我帮他们解决英文论文的语言问题,我发现这些论文的英文表达大部分都比较‘弱’。”正是从那时起,叶云萍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科学英语风格为研究方向,后来扩展到专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她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 2011年,她设立了“专用英语”研究方向,使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国内最早设立该研究方向的学校之一。经过长期的努力,叶云萍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平均每年发表2至3篇教学研究论文,其中一些论文成为热点论文。她还受邀担任“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2012年6月,叶云平还申请参加俄勒冈大学语言学院主办的专用英语最佳实践培训项目。两个半月的时间,她与国外同领域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也让叶云平对学术英语课程的建设有了清晰的认识。 2013年,徐特立精英班英语课程建设任务,给了叶云平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好机会。
面对挑战,叶云平一切从头开始。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合适的教材,也没有师资队伍。学术英语教学团队的首批几位成员,除学院专用英语研究方向的几位研究生导师外,主要负责徐特立精英班的英语教学。八位老师。后来,由于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2015年,教务处将该课程推广至航天、机械、信息与自动化四个学院的全体新生。一时间,师资力量捉襟见肘,急需更多教师加入。
令人感动的是,周兰、吴业军两位原本打算提前退休的教师闻讯后决定推迟退休,留下来迎接新的挑战,为年轻教师的职业转型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目前,学术英语教师数量已逐步增加至30余人。
谈及为何想加入学术英语教学团队,杨敏老师说:“2012年,我去美国波士顿旅游,当我从一些中国学生那里了解情况时,他们大多认为国内大学英语对于他们的学习并没有多大帮助,这让我感到羞愧,但这也让我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达到从事学术研究所需的英语水平。回到中国后,恰逢学校启动“明镜工程”,我积极加入了学术英语教学团队,参与了全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职位和职业发展方向。”
如今,该团队继续蓬勃发展。 “我们通过参加国内外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组织专题研讨会、集体撰写讲稿、设计教学活动、集体备课、全程听课等方式选拔骨干、培养年轻骨干。同时,我们成立了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中心,以扩大和培训师资。团队通过专题讲座、学校内外强化培训、定期研讨会等方式,使30余名大学英语教师成功转型为学术英语教学。许多青年教师有明确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并获得出国留学或建立教学科研项目、或在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机会。脱颖而出。”叶云平自豪地介绍道。作为团队主力成员,严鹏飞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地文优秀教师奖”一等奖。
教书育人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辛勤的付出,谱写了北理工人在新时代取得成就的精彩篇章。大学英语这门最常见的课程,在北理工“插起学术翅膀”,展翅高飞,成为服务一流人才培养、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的“金课” 。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