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第 17 课: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探究其爆发原因、特点与影响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11-05 21:03:51

第 17 课 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经济高度繁荣时期,尤其是发展最快的美国。经济非常繁荣,导致了一场重大的经济危机。

事物必须对立是自然法则,繁荣和衰落是自然法则。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一定是在经济极度繁荣之后,而经济危机是“财富病”。似乎是车速太快,导致了一场重大的交通事故。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生产严重短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常表现为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和市场萧条;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量失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相对生产过剩的危机,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是过剩的,并不是生产的商品真的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幅发展,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们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 1825 年的英国,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在 1857 年。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俗称“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1. 30 年代的大危机

1. 性能:

开始标志:1929.10.24(“黑色星期四”)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

华尔街:华尔街。纽约市曼哈顿区一条大街道的名称。纽约最初是荷兰的殖民地,是荷兰移民的家园,后来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1792 年,荷兰殖民者建造了一道土墙以抵御英国的入侵,并沿墙形成了一条街道,因此得名华尔街。墙壁后来被拆除,但“华尔街”这个名字被保留了下来。

华尔街,前一个词是音译,后一个词是释义。

纽约是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华尔街是美国大型垄断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部、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政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种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等大公司的综合管理办公室, 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型企业集团开设的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和制造业,已成为美国和世界金融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一般来说,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有些人认为股市是经济发展的“独行侠”)。

这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抛售浪潮,一天内有 1300 万股易手,是正常交易量的 13 倍,11 位金融家自杀,股价暴跌得连股票行情都无法报价。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已经到来。股价暴跌,最终卖出,平均股价从 365 美元跌至 81 美元,到 1933.7 年跌至最低点时,美国股市的股票总数蒸发了 740 亿美元,即损失的 5/6。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个月被称为“黑色十月”。“黑”与文化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它意味着贬义、悲伤、死亡等,例如穿着黑色衣服参加葬礼。在古代文化中,有正有负,秦朝还是黑色的;黑色象征着“正直、坚毅、庄重、无私”的含义,如宋代包拯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脸;通常是北方的象征;早在周、秦朝,人们就把汉字刻在或纹在囚犯的额头或脸上,然后用黑墨画上,使囚犯脸上的耻辱永远无法抹去。因此,黑色具有臭名昭著的额外含义。

性能:

(1) 股市崩盘,银行倒闭(金融危机是一个大概念,有人称之为“银行危机”)。

在股市引发的经济恐慌之后,银行倒闭了。具体原因有:一是银行放贷给企业,由于企业负担重,企业倒闭,银行面临挤兑,纷纷倒闭或倒闭。银行向企业和公司放贷,股市暴跌,企业和公司倒闭无力偿还贷款,储户(或个人或经济实体)害怕银行倒闭,对他们挤兑(储户争先恐后地从银行提取存款并兑换现金),导致银行倒闭。其次,银行投资了股市,股市也背负着股市的负担,股市暴跌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银行也面临着挤兑危机。

以上两种情况都导致了跑路,恶性循环,越怕破产越跑;挤兑越多,失败的次数就越多,许多财务状况良好的银行遭受惨重损失,杀死无辜者。

1933 年初,一半的银行倒闭(近 4,000 家),以及“多米诺骨牌”效应。仅在 1933 年 3 月,就有 5,700 家银行倒闭。从 1929 年到 1933 年,美国有 10,500 家银行破产,占银行总数的 49%。

经济危机的生活方式_经济危机的机遇_经济危机的现象

(2)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市场低迷,生产暴跌(工商危机)。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汽车的开工率只有 5%。超过 130,000 家公司倒闭。

(3)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破产(农业危机)频发

农产品大量过剩,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农业总产值从 1929 年的 111 亿美元下降到 1932 年的 50 亿美元。谷物生产总价值从 1929 年的 12.88 亿美元下降到 1932 年的 3.91 亿美元,棉花生产总价值从 1929 年的 13.89 亿美元下降到 1932 年的 3.97 亿美元。由于经济萧条,工业和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美国的农产品销售额从 1929 年的 85 亿美元下降到 1932 年的 40 亿美元。1929 年至 1932 年间,农业总收入从超过 119 亿美元缩减到 53 亿美元。

(4) 失业人数激增,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危机)。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超过 3000 万。

仅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就有 1500~1700 人,美国总劳动力约为 5000 万。越富裕,就业率越高;越是萧条,失业率就越高。

在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的产业工人人数逐月增加:1930 年 4 月为 300 万;1930 年 10 月为 400 万;1931 年 10 月为 700 万;1932 年 10 月为近 1100 万;在 1933 年的头几个月,它从 1200 万增加到 1400 万。

(5) 外贸和资本输出暴跌(外贸危机)。

1929 年,美国出口总额为 52.41 亿美元,进口总额为 43.99 亿美元,1930 年降至 38.43 亿美元和 30.61 亿美元,1931 年降至 24.24 亿美元和 20.91 亿美元,1932 年降至 16.11 亿美元和 13.23 亿美元。资本输出急剧下降。1930 年,新的外国投资额为 10.1 亿美元,1932 年下降到 2600 万美元,1933 年下降到 100,000 美元。

2. 特点:

一般特征: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史无前例)。

点:

(1) 范围特别广

从行业来看,四大行业——银行危机、工业危机、商业危机、农业危机的综合危机同时发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比如,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城乡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加深了农业的长期危机。农业危机导致对农业生产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减少,反过来又加深了工业危机。

过去,世界经济危机很少影响金融部门。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银行危机的影响无法与普通的行业危机相提并论,它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方方面面。

从地理上讲,它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美国开始,它已经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然后扩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美国经济危机为何会蔓延到世界各地?美国是第一大经济大国,其他国家高度依赖美国。

(2) 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 1929~1933 年持续了四年,之前的经济危机在 1~2 年内结束。

(3) 特别具有破坏性:

在经济上,对生产力的破坏是巨大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了 2500 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要多 800 亿美元。

政治上,出现了广泛而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民主和世界和平,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 本质和理性:

经济危机的生活方式_经济危机的机遇_经济危机的现象

实质:相对生产过剩(即生产>市场,马克思主义观点)。

原因:

传统智慧: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理论。

这种观点是基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剩余,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规模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基于这样的理论和认识,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30年代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深化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在2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与产品市场萎缩的矛盾上,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与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日俱增,即企业的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导致商品不断丰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家私有制,广大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得剥削不断增加(从劳动者那里过度榨取剩余价值是其本质), 导致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相对降低,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社会商品高度相对过剩,即商品积压的生产。

这是资本主义所有经济危机的共同原因。

具体原因: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扩大。

产能无限扩大,市场相对不足,供多需少,造成相对过剩。

(1)20 年代的经济繁荣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的扩张和耐用消费品的增加上,消费能力没有同步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增长。收音机、私人汽车、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和电话开始进入富人的家中。到 1929 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 48.5%,超过了当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份额总和。这一时期恰好在共和党总统柯立芝(1923-1929)的任期内,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繁荣也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美国这种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是工业生产的扩大,特别是汽车工业、电器工业和建筑业的热潮。此外,汽车、家用电器和房地产都是使用寿命长的耐用消费品。这些耐用消费品生产得越多,出现过剩的可能性就越大,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1926 年后住房和住宅建设基本饱和,建筑业开始逐年衰落;家庭消费已达到顶峰,耐用消费品的供大于求。

同期,消费能力没有同步增长。部分原因是,第一,在整个 20 年代,一些传统工业部门衰落,农业始终处于长期危机中,这使得一些工人和所有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足,国内市场的容量下降。其次,20 年代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但劳动者工资率的上升速度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所以“柯立芝热潮”是单方面的繁荣:生产不断扩大,市场(消费)日益萎缩。

生产还是消费哪个更重要?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对它们各自作用的讨论主要受特定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例如,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更加重视生产,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多生产少消费,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迫切需要积累资本的客观现实。西斯蒙第(1773~1842,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缓解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和市场决定了生产和发展的规模。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1766-1834)也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稳定和增长的源泉在于社会消费的持续增长。

马克思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和消费同一性的论点。他强调,在一个周期中,是生产的决定性,而生产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起点,它生产出可以消费的物质对象和相应的消费方式,并导致消费需求的再生。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的流通、分销和消费。但是,从再生产的循环运动来看,消费是下一轮生产周期的驱动力和起点,它不仅显示了上一轮生产的结果,也表明了目标投资和下一轮优化生产的增长结构和规模。从这个角度可以明显看出,消费决定生产,而消费在生产中起着反馈和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同一性的论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柯立芝繁荣”是一种单方面的繁荣,其中生产继续扩大,而消费能力并没有同步增长。

(2) 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不择手段刺激市场虚假繁荣(“泡沫经济”),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20 年代,美国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追求肆无忌惮的物质享受),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一些人认为,消费社会最早出现在 20 年代的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信奉新教的国家,强调艰苦工作,反对过度享乐,崇尚节俭,即勤俭节约,是新教道德传统留给美国人的精神财富,是美国早期社会的重要道德标准之一。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倡导“节俭是一种美德”。

但消费享乐主义在 20 年代很流行,当时美国人认为节俭对社会有害,消费是一种美德。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作者将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三种类型:自给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正是因为人类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愿望和追求,才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消费水平和结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只能消费自己能生产的产品。据此,当时美国应该主要是享受消费。

经济危机的机遇_经济危机的现象_经济危机的生活方式

因此,分期付款(先享受,后付)和贷款消费(借款消费)作为一种早期消费和高级消费,在20年代的美国非常流行,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

分期付款:即“首发”分期付款。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货物先发货,即买方支付了第一次购买价格的金额(第一次期货付款,也称为“头付款”)后,卖方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占有,然后按时支付规定的价格,通常以月为单位。

贷款消费:指消费者从银行和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用于购买房屋、汽车、医疗保健、旅游和其他消费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借款人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和还款方式偿还贷款本息。

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是消费模式的一种“革命”。过去是保守消费或者无压力消费,有钱就消费,没钱就不消费。现在是“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或者说“用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梦想”。当时,美国流行的谚语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付。”

1923 年,美国售出 350 万辆汽车,其中约 80% 是分期付款销售的。1927 年,美国消费的 85%、家具的 80%、留声机的 80%、洗衣机的 75%、吸尘器的 65% 等都是以信用消费的形式购买的。

优点: 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弊端:促进盲目消费和生产,播下经济危机的根源。

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在市场上造成了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提高,而是一种早期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减弱。为了眼前的利益,资本家会更加盲目地扩大生产,这将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产能扩张无止境,市场有限。你只能花明天的钱,不能花后天的钱(下辈子的钱。不可能无限延长时间,而且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这种新的消费方式达到增加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3) 不受限制的股票投机,使资本家有更多的资金来扩大生产;与此同时,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掩盖了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投资:长期;投机:短期。

当时,美国股市投机非常猖獗,一夜暴富的想法比较普遍。不仅是专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美国人也参与炒股,作为致富的捷径。

人们不仅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其中,甚至从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股价被大大膨胀,达到了难以置信的极端,股价上涨了 3 到 20 倍。

股票是工业生产的晴雨表,股票价格的涨跌,在正常情况下,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好坏状况。但当时美股的投机引发了大规模的股票哄抬,失去了晴雨表的作用。股票炒作导致更多的资本家有更多的钱,更盲目地扩大生产,从而掩盖了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成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股市相当于一辆车的车速表,车速表失灵,车子超速行驶,不知道车速,很容易出事故。

股价飙升对企业至少有两个影响,一是让企业放心扩产。此时,飙升的股价并不是真正的经济稳定和繁荣的反映,而是投机的结果,掩盖了一些矛盾;二是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扩大生产。

以上三个具体原因都是为了推动产能不受控制地扩张,市场消费无法继续增长,多产少市的矛盾迟早会激化,第三个具体原因也掩盖了这个矛盾。相对生产过剩的危机必然会爆发。

综上所述,20 年代工业产能的不断扩大与产品市场萎缩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 30 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综合安排:高考史

地址:英语口语培训-在线英语教育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人生就是博(中国区)官方网站-D88.COM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204867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