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虚空”、“文学口音”是高考作文中的顽症。 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教授齐永祥将高考作文中不好的作文风格命名为“高考风格”,并归纳为十几种。类型,包括“空话、泛语式”和“高考式”。脏话风格、“父死母病风格”、“故事拼凑风格”等,大致可归为“假空虚”; “小资美式风格”、“标新立异风格”、“压倒性风格”、“突出风格”等,大致可以归为“文艺腔调”。由于概括准确、生动,《高考风》不胫而走,引起了中国文学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大众传媒语境下的嘲讽叙事。事实上,高考作文中的“假空”、“文学口音”文体并不是新问题,而是高考恢复以来一直存在并备受关注的老旧顽固问题。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参加高考的学子完全是2000年后出生的“新新人类”,但他们的表情却依然陷入“假空谈”的陷阱, “文学口音”不羁?这种写作风格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引导简洁、健康的文风,需要回顾历史,追溯和审视不良文风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并从中寻找解决之道。
1.“假而空”:有预设意图的写作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界开始清理作文教学中的“假、空”文风。当时,这种文体有一个当代的名字——“榜古”。 1977年,全社会掀起了铲除四人帮“棒八脚写”罪恶的热潮,中国语言文学界积极响应。有老师总结学生作文中“敲八脚写”的突出现象:“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作文,编造出好人好事,而这些好事总是捡钱包、送老太太回家等。有的同学在写《新学期新计划》等作文时,他们总能检讨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并下决心改正,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却始终如一。有评论认为,这种写作习惯的根源在于“四人帮”“帮派八股”的祸国殃民。 “榜古”固然是“文革”时期文风败坏的症状,但翻看十七年期间的作文教学史料,我们就能明白,这其实是持续“左”的结果。 ” 17年间作文风格的转变。
1959年1月,媒体发表一则新闻,中共金寨县委书记批评了两篇文章的批改方法。学生在作文中写下“老师以前很恶毒”,指的是解放前的老师。老师把这句话改成了“我们现在的老师没有以前的老师那么恶毒”。县委书记认为,这一修改“不够恰当”。这样的改变,解放后的老师也会变得恶毒,但相比之下,没有那么恶毒。作文《我们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有一句话,“党很关心我们的学习”,老师把“党”改成了“老师”。县委书记认为,将教师的关切置于党的关切之上是“非常错误的”和“政治错误”。这两个修改后的细节生动地呈现了十七年时期“假而空”的根源:作文教学被注入了主观第一意识,写作不是从真理开始,而是从观念开始。旧社会的教师必须恶毒,新社会的教师必须温柔;解放前他们是痛苦的,解放后他们是幸福的……这样的表述赞扬了新政权的需要。然而,如果它成为写作练习的指导原则,写作就会使学生脱离现实世界,失去独立观察、感受、思考的动力和能力。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知道,写作文只需要熟练运用概念去临摹,那么“假大空”就会“水到渠成”、“水到渠成”了。
1961年,一位研究员调查了北京的300篇学生论文,得出结论:“空论”是教师和学生中的普遍现象。研究人员挑选了30篇评分为4或5的文章,发现有13篇文章发表了空话,占43%。一篇以“大扫除”为内容的文章开头:“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为了支农,我们举行了大扫除。”
上述史实表明,“梆八文体”早在十七年就已出现。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界虽然发起了对“八流文风”的清理,但始终把矛头指向“四人帮”的败坏文风,而没有触及“八流文风”。十七年来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导致清理变成了简单的归因和情感的宣泄,阻碍了学术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清理“板鼓”运动过去后,这个词也很快消失了。
20世纪80年代,北京四中王守义、北京月坛中学刘飞飞等老师认为,强迫受孕是作文“假空”现象的重要根源。不幸的是,强制受孕的问题并未得到认真对待。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高考作文作文体系更加注重“双基”目标,强调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学生的创造力、主动性等因素。鄙视。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强制性命题的命题方式开始稍有松动,如“满意总是快乐/不满意总是快乐”(上海卷,1985)、“与莫亲近者为黑”等。 /与莫亲近的人不一定是黑的”(1991年这两道题(2016年国考卷)同时呈现出矛盾的观点。考生可以提出正向或反向的观点。问题给出的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且正确的结论。但此类题很少,给出的概念选项也比较窄,写作局限性还是很大的。
20世纪末,一场关于华文教育的大讨论席卷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强制命题,变相“引导”、“强迫”考生说谎、说空话、说陈词滥调,成为批评的焦点。韩军提出了“先忧天下,后天下乐”(198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我的财富”(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等题目。 1996年考试)。 “所有考生都必须顺着题目的积极意义,‘强’地去解读”“可想而知,在‘强’的限制下,学生们勉强写出的文章,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真理呢?”郑益农发现,近2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低估了个人情感。学生因此习惯说“假话”。
正当这场大讨论正在进行时,1998年全国作文题目《克服脆弱/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发布了。在考生的作文中,父母去世、车祸、自己的悲剧等“经历”一起出现,引发了社会的惊讶和震惊,将高考作文的批评推向了高潮。钱立群分析说,这个话题是成年人和社会关心的,而不是年轻人关心的。它是强制性的,因此出现了大量通过“父母双亡”的痛苦“经历”而“克服脆弱性”的情况。说谎”。
虽然早在1978年,卢树湘就曾说过,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命题,并强调命题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能强迫学生说谎、说空话。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作文命题都与“假词”密切相关。至此,“大空”与“大空”文体的关系才得到中国文学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在世纪末的“审判”中,媒体人、教师、作家、学者、学生释放了长期以来对高考作文题的不满,表达了强烈改革的冲动。在此背景下,1999年高考作文《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发表,令人耳目一新。 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在写作部分增加了“真实健康的感情”和“力求有创意”的写作要求; 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进一步强调,提出“抒发真情”、“力求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能力独立写作”。兴趣”。这些写作指导无疑是高度现实的。
令人遗憾的是,高考作文写作并没有彻底摆脱“假、空”的顽疾。重要原因之一是,虽然取消命题的强制意图已达成共识,但命题思维的改变比形式的改变要慢得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进入新时代。 2000年,发布高考作文题目《答案丰富多彩》。专题论文格式虽具有开创性,但仍掩盖了强行意图的弊端; 2001年的“诚信”征文题目进一步放大和凸显了这一隐藏的缺陷。完全开放的形式与明显的预设意图极不相符,引发了研究者的批评; 2002年,《精神选择》依旧。虽然在省命题时代,经过艰难的探索和转型,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动力和真情的话题,但像“铁路巡警老吉独自一人上山”这样的话题, 2012年北京考试这也并不罕见。研究人员表示:“考生作文中结构、听写、运用陈旧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虚虚实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高考式’的作文风格已经到了疲劳的谷底。”甚至可以说,“从2015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恢复使用国考卷,家国情怀”。面对这种变化,高考作文题变得更加模糊、“假、空”,2018年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负责人表示。面对《‘世纪宝贝’写给2035年的一封信》这个题目,省里出现了大量堆积国家建设成果的作文,这让他感到最遗憾的是,在30万多张试卷中,有很少有候选人将个人经历、成长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的论文。 2019年国卷一的考生作文中,甚至出现了许多诸如“革命先烈通过劳动教导我们……”之类的混乱空洞的评论。
2、“文学口音”:抑制不住的华丽冲动
华而不实的考试写作风格几乎总是伴随着写作考试而自然而然地发生。 “明初的工艺也趋于偏重诗文,朝廷和大臣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达到了洗去铅华,留存精髓的境界。但作为一种考试体裁,八文——篇章有自己的特点和趋势,那就是表达才华、取悦老板,而华丽是其抑制不住的内在动力。”
就我国作文教学而言,“文革”结束后,浮夸的作文风格在中学生中流行起来。例如,学生在题为《第二个春天》的作文中写道:“山花怒放,如舞凤,桃花飘落,如红雨。大雁高飞,翩翩起舞。”春天,潮水拍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能给50分,也有人主张85分。对此,朱德熙于1978年撰文指出,应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写作的“转化”和辞藻的堆积。为什么这种修辞造作的文风在17年期间还比较少见,但文革一结束就变得如此盛行? 1942年,毛泽东撰写《反对八党写作》,提出“语言首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写作的语言特征和审美规范。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将这种红色书写价值观推广到文艺界和中国教育界。生动活泼的语言受到推崇,华丽的语言被认为是文人语言的特点,是资产阶级教育的一部分。这条路线的描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革命意识压抑了考生内心想要语言变得更加华丽的冲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革命意识减弱,语言问题不再被定性为阶级斗争问题。文人语言传统开始复苏,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华而不实的作文开始在中学生中流行起来。
21世纪初,语言风格百花齐放,三大教学风格知识逐渐崩溃。高考命题抒情,命题形式完全开放。 “文学口音”很快成为高考作文风格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中的器乐色彩开始减弱,人文浓度增强,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指导。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一些比较感性、抒情的话题,如《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2005年)、《我想牵你的手》(上海卷,2006年)、 《回忆》《天空》(江苏卷,2007年)、《春天提着篮子看妈妈》(安徽卷,2007年)、《从触摸开始》(安徽卷,2008年)、《我有一双隐形的眼睛》 《翅膀》(北京卷,2009)等……以孙绍祯为代表的学者对抒情型高考作文题十分不满,十多年来一直对其进行批判。孙绍珍曾举个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高考作文有一个题目叫‘坚强’,媒体说考生是含着泪写的,我批评了。救灾是一个严谨的过程。”科学,坚强的意志是次要的。 2012年,2017年高考,孩子帮妈妈挑担子,孩子扛不动,妈妈就让孩子脱掉外套和鞋子。母亲立即觉得负担减轻了,脱掉衣服和鞋子就意味着摆脱了不必要的烦恼,这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是肤浅的、片面的。抒情作文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逻辑能力,不能展现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反,他们激发自己在高风险考试中的表现。”堆砌说辞、展示“才华”以取悦“首席执行官”的内心冲动。
除了题目之外,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调整也助长了“文学口音”。 200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级和发展级。其中,“文学才华”占据发展水平四项之一,另外三项分别是“深厚”、“丰富”、“创意”。不用说,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即使对于普通作家来说,上述要求也不低。最重要的“深刻”、“丰富”、“创意”,需要阅卷者反复阅读、推测、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文学”则不同,虽然它的标准是“文字生动,句子结构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句子有内涵”,但追求效率和速度的阅卷者很容易将其简化为华丽的修辞。受“三自”(自创题材、自选文体、自定思想)的影响,高考中出现了屈原、苏轼、陶渊明、王羲之等抒情文化散文创作的强烈潮流。郭伟等人一起亮相,据考生介绍,这类作文的显着特点是,文字优美,但难以理解,《游子凝视,瘦身北》是代表作之一,这篇作文的经历也可以。堪称“过山车” 2007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是《传送》,《游子的目光,减肥向北》在初评中获得满分。以下为其中一段:“思游,孤国之魂,除非每晚都有好梦。只有在梦中,你才能放下思绪,因为在梦中,你又回到了故乡。”心灵被吸引的地方。背景是一片烟波浩渺,而不是一座被万里黄沙封闭的孤城……”初步审稿人认为这是一篇带有抒情色彩的散文。深刻的寓意和忧郁的情感。经过抽查作文,分数改为42分。领导组给出的评价是,主体部分与“交付”无关,牵强神秘。孙绍祯对这篇作文逐段分析后,认为根本不是穿靴戴帽的问题,而是全身“穿错了衣服”,完全沦为一堆古典诗词。 “这样的文章,从立意出发,自成一体。”从题材上来说,它不及格。”这是在评审时发现的一篇被判错的作文。这样被判高分的作文还有不少,至今仍然存在于各种教具中。
作为当代汉语语言形式的重要塑造者,温儒敏非常关注高考作文的文体问题。他不仅提出了迅速引起共识的“文学口音”一词,而且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态度。 2011年,温儒敏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评价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他认为,面对“拒绝平庸”、“总有一个期待”、“时光飞逝”等话题,考生“很容易陷入‘文艺’的‘一路走来’”,并呼吁:“‘文体的文风要转变,淡化对文学才华的要求,注重文字的顺序和写作的逻辑能力。 ”
3、指挥体系民主化,真实情境提问引导实质性写作风格
“虚而空”的根源在于,写作并不是从现实和内心需求出发,而是为了迎合和解释现有的标准答案。从命题的角度来看,解决方案在于设计民主化的问题。所谓民主化命题,是指消除预设意图和最佳意图,由考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做出判断和写作。这也是近年来法国“高考”问答题在中国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 BAC是法国中学毕业考试的缩写,具有高中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双重功能。法国有着深厚的基础哲学教育传统。哲学课程和法语、数学课程一样,都是必修课。 2017年人文学科哲学论文题目是:
问题1:观察足以理解吗?
问题2:我有权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吗?
问题3:解释卢梭1755年出版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摘录。
进入21世纪后,这种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民主化试题出现在中国高考中,提高了试题质量,迫使考生做出符合自身生活经历的选择和判断。然而,中国的高考作文与法国的哲学作文毕竟不同。写作活动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固有的语言特征、心理结构、审美基因、文化传统,不能根除和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改革、调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是复杂的、多样的、不断变化的。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交流、交融、对抗的新态势。价值引导成为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问题。因此,高考命题由点向统一后,强调了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家国情怀的引导性。
这就引发了论文命题的引导功能与民主命题规则之间的矛盾,也对命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前沿话题,我们也不能放弃民主化和民主化的理念。努力发展多层次思维。空间。 2019年全国第一卷就做了尝试,标题提到了几种不尊重劳动、不了解劳动的典型现象:忙于学习、技术进步、花钱请人。考生不仅需要在作文中说明“热爱劳动”,还要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不是健康的劳动观念,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等。标题仍然不合理,它反映了作者为调和领导与民主化之间的矛盾所做的努力。其实2018年全国第一卷也是如此,只是材料和信息太多,淹没了民主化的提示。提醒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机遇、使命和挑战”。绝大多数候选人写的是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成就和个人使命,但没有包含对“挑战”的思考。 2020年国文一显然是一个进步。考生可以选择齐桓公、管仲、鲍叔。同时,这三个人所代表的价值观也各有不同,各有侧重点,还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话题压力较小。
如何改变花言巧语、华而不实的“文艺”文风?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标记,二是命题。由于众多研究者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语文教师认识的不断加深,“文学口音”作为一种不良文体已得到共识,并成为各地评卷团体打压的对象。 2004年上海市阅卷组制定的评分细则专门规定,要提高语言简单的作文评分水平,拒绝做作的答卷。分级确实可以起到指导简单文风的作用,但在命题中设计真实的语境,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文学口音”的出现。朱自清非常重视写作的真实脉络。他曾提出,写作练习离不开想象中的读者。他还主张中学生应以报刊杂志上的词语作为写作训练的近距离对象,培养文体意识、读者意识和出版意识。这是一种消除虚拟写作训练与实际应用之间差距的尝试,将学生作文置于真正的“流通”领域。张志功的观点与朱自清的观点相似。他说,写标题不能没有目的、没有目的。如果这种练习做多了,很容易养成形式主义写作的坏习惯。在他看来,好的作文题需要立足实际,有明确的具体目的,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感到有意义、有趣。他举了一个例子:像“北海”这样的话题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但给友好国家的孩子写信,介绍北海的风景;或者向报纸投稿,写下自己在北海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可以开拓思路,消除写作困难。他还订了一个题目:向外国媒体投稿,让外国青少年了解你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本题的公式和思路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来推出的任务驱动教材完全一致。从内容上看,甚至与2018年国文一《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非常相似。任务驱动的材料写作将写作的目的从取悦一两个标记者转变为完成交际任务,迫使考生思考写作的对象、任务、上下文和其他问题。结果,考生的写作思路和重点发生了转移。华而不实、修辞、无意义的词语会干扰沟通质量,自然会被抛弃。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张雄对于浮华修辞的文风有不同的看法。他说:“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他们不善于区分文学语言和野语言、好与坏、美与丑。他们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此时学生的语言虽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正在发展矛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矛盾。张雄的观点颇有道理,充分说明了语言使用和文体问题的复杂性。然而,在高考背景下,研究者必须提倡实质性的写作风格来指导教学、引领方向。
写作风格的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语言和写作的问题。 1970年代末,朱德熙严肃地指出,如果语文教育界对文体问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整个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 “虚假空虚”、“文学口音”是高考作文文体中的顽固问题。他们的出现和进化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部逻辑。试图从命题的角度追溯和梳理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入学考试组成的命题。与写作风格的密切关系为未来的作曲命题提供了参考。
关于作者:
Liu Xiooning是Shaanxi教育科学学院的副研究员。
排版:郑秦
评论者:Song Shi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