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正如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在宋人眼中,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诗歌抒发志向,抒发人生抱负,严肃庄重,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体地位;
言情诗,专指男女爱情,委婉动人,其文体地位低于诗歌。
尤其是北宋时期,许多文人严格遵守“诗庄词美”的界限,在诗词创作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比如刘墉、李清照,他们是宋词界婉约派的大师。刘庸的衣服越来越宽,但他却从不后悔,也因衣服而憔悴不堪。李清照的花自飘,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地闲愁。他们都充满了分离之情和挥之不去的悲伤。
但刘墉在写七言古诗《海歌》时,却关心民生,写了盐民煮盐卖盐的艰辛和所受的沉重剥削——“民在何处?”海营的?”妇无蚕,织女无犁。衣食来源太稀少,就会输掉战斗。 '
《夏日绝句》中,李清照借古讽今,爱国情怀迸发——“生亦英雄,死亦英雄”。犹念项羽,不肯渡江东。 '
可以感觉到,诗与词之间有一条不可轻易逾越的红线。一旦交叉,两种风格就会混淆。
但非常革命的苏东坡还是这么做了。他冒着被批评的风险,毫不犹豫地“以诗为词”,引起了当时北宋词坛的震动。
利用诗的内容和主题来写歌词
① 写人们的生活
苏东坡当地方官时,勤政爱民。他还开创性地将人们的生活融入到他的诗歌中。
那年他在徐州做官,遭遇春旱。他到石滩求雨。受雨后,他前往石滩感谢上帝。他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写下了一套《浣溪沙》,共五首诗,表达了对受灾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浣溪沙》第三部
层层麻叶闪闪发光,谁的茧香满村?那位女士隔着栅栏撒娇地低语着。
藜麦悬着一根白棍,抬起醉眼,舔绿叶捣软饿肠,问豆叶何时变黄?
“马叶层”是指农作物茂盛,“苘叶光”是指叶子湿润、有光泽。正是因为祈雨得雨,旱灾过后,庄稼才能长势喜人。
苏东坡深入田野,慰问百姓。只见一个白发老者拄着一根藜杖,老眼如醉,正在摘下青绿未熟的小麦,炒干后捣成粉吃。可见旱情虽然过去了,但家里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没有粮食储存,生活依然困难,苏东坡焦急地问:“豆叶什么时候才会变黄呢?” '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朴素。面对现实情况,苏东坡并没有盲目乐观。他面对干旱带来的困难,写得写实、自然。
再看一遍——
《浣溪沙》第四部
枣花落在衣巾上,村南村北的碾轮声响着,老柳披着牛衣卖黄瓜。
长途旅行后我喝腻了,想睡觉。我口渴了,想着茶。我敲门询问野人的情况。
这首诗中,苏东坡继续走在乡间小路上,听着枣花的沙沙声、滚车的响声、卖瓜的吆喝声。他没有写出听到这些时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他心里一定有无尽的喜悦,因为这一切都是丰收的声音。
在这个炎热的夏日,他走着走着就感到又渴又困,于是“敲门问野人家”,希望能要一碗茶。至此,全诗戛然而止。农舍里有没有人,有没有喝茶,就不再描述了。然而,丰收的喜悦,他无忧无虑的性格,和乡村生活的纯朴却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在苏东坡之前,也有文人墨客写过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如张志和的《钓鱼歌》:“西塞山前白鹭飞,水中桃花流,鳜鱼肥”。青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它用渔村的风景和渔民的自由来暗示隐逸的内心。相比之下,苏东坡的《浣溪沙》对生活的描写更加真实,风景无限,现实令人唏嘘。
②写友情和亲情
词语的功能是表达情感,但大多是抒发与歌者、舞者的嬉戏之情,或爱与别。然而,苏东坡用文字来描述庄严的友情和亲情,却很平常,随处可见。
在担任杭州知府期间,上级舒谷辞官,苏东坡写下《罂粟·有美堂赠舒谷》来告别好友——
湖光山色,东南最美,目之所及。还能回来几次?然后他喝醉了,在瓶子前徘徊。
沙河塘华灯初亮,谁唱水曲?夜晚,风平浪静,即将归来,江面上只有一轮明月,碧绿的琉璃。
美丽的图像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尤其最后用“蓝釉”二字,指的是碧绿清澈的河水。这水月夜景也象征着朋友的高贵和正直,以及友谊的纯洁和深厚。
在写亲情的文字中,最常见的是写给弟弟苏澈的。 《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太熟悉了,我们再看一首《沁园春》——
孤堂灯绿,野店鸡鸣,眠枕已成废墟。月光渐聚,晨霜缭绕;云彩披锦,朝露闪亮。世界上的路是无穷无尽的,但工作和生活却是有限的,就像这个区的区长一样。微微念诵完后,平正安无言以对,心中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
那时,我们一起游览长安,仿佛是刚从两大洲来到这里的年轻人。笔上有万言,心中有万卷。对于君尧和舜来说,为什么这么难呢?当我用它来放弃时,我的行动就隐藏在我的内心。为什么不坐下来观看呢?他身材高大,力气大,但年纪还小,名声也很高。
这首诗是苏东坡赴密州就职途中写的。他早上出发,感叹着每天路上的忙碌,回忆起在汴京的岁月。他和弟弟曾经考中进士,但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该放弃了,事迹都藏在我身上,何不袖手旁观”是一种自嘲,也是对弟弟的一种解释:是重用还是抛弃,要看目前的情况,但就看你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了,你不妨静观其变。
写亲情的有苏东坡为其第一任妻子王芙所作的悼词,著名的《姜成子·乙卯夜梦》——
十年的生与死是如此漫长,以至于我无法不去想就忘记它们。千里孤坟,无处可言荒凉。纵然相见,亦不应相识,面满尘土,鬓如霜。
夜里,我带着深深的梦,突然回到了家乡。我正在小窗外梳妆打扮。他们相视无言,唯有千行泪。预计每年肠子断掉的部分都会被割掉,月夜明媚的时候,就会出现矮松。
这首诗融入了苏东坡十年官场的痛苦经历,思念亡妻的精神折磨,岁月的沧桑,身心的衰老和疲劳。听起来是一句平淡无奇的话,但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感人至深。
③ 写爱国主义和自豪感
当苏东坡活跃于政坛时,北宋正紧张防御西夏的入侵。他的第一首大胆诗《江城子·密州狩猎》,表达了他在狩猎时怀揣着雄心壮志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
老者说的是少年,左手黄手,右手捧青天,头戴锦帽,身披貂皮,骑着千马驰骋于平山之上。为了报答倾城,我跟随太守,亲自射虎,观看孙朗。
如果你喝醉了,胸口还开着,太阳穴略显磨砂,那有什么问题呢?云中执结,何时送冯唐?他能持鹰弓如满月,望西北,射狼。
“持界云中,冯唐何时发来?”这是苏东坡把自己比作汉将魏尚。 《史记·冯唐列传》记载云中太守韦尚杀敌有功,但因多报杀敌数量而被定罪贬官。冯唐向汉文帝报告说,他认为韦尚有功,于是汉文帝派冯唐与付洁一起前往云中,赦免韦尚的罪孽。此时,苏东坡因反对新政而被流放。他的处境和魏尚有些相似。他希望朝廷能够派遣冯唐这样的使者到密州,让他得到重用,报效国家。然后他会向西北方向望去,向天空射去。狼'。
苏东坡在这次“狩猎”期间,还创作了一首七言韵诗《祭常山,归小猎》——
绿盖前点燃了肥皂旗,黄色茅草岗下形成了长长的栅栏。
傲马乘风奔跑,立于半空,兔子和苍鹰则飞过地面。
回首白云碧绿,归来衣衫红叶。 (巘[yǎn],大山上的一座小山)
圣人若用西凉书,白羽仍有效。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自称为晋代西凉太守谢艾。狩猎场面、爱国情怀、奔放风格与《江城子》一脉相承。可见,在苏东坡的著作中,诗、词都能写出同样的主题,表达同样的情感。
④写下你的生活态度
抒发春秋悲情、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的文人诗词太多了,风格也大同小异。然而,苏东坡的诗反映了更广泛的生活态度,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定风伯》——
不听林中打树叶的声音,何不尖叫着慢慢走。竹竿芒果鞋比马容易,谁怕?一笼雾雨,终生难忘。
陡峭的春风吹走了醉意,微凉,但山头斜照。回望我来的那个荒凉的地方,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阳光。
这首诗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的。在去荒野的路上,我们遭遇了风雨。一行人都惊慌失措,赶紧寻找避雨处。只有苏东坡能“轻声细语,缓步而行”,所以他可以无视突如其来的大雨,对“打叶穿林”的声音充耳不闻。俗话说“山头斜照却相迎”,就是从容面对风雨后看到的希望之光,给人无限温暖。雨后,天空放晴。回望过去,一切风风雨雨都已过去。在苏东坡之前,没有人能写出它所表达的博大胸怀和它所诠释的人生信念。
在黄州期间,他也想摆脱世俗的烦恼,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比如《临江仙子》——
晚上在东坡喝完酒,醉醒了,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是半夜了。男孩的呼吸急促。没有人敲门,只是拄着拐杖,听着河水的声音。
我总后悔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忘记盈盈呢?夜风静,谷平。船从此远去,余生留在江海之中。
喝了一夜酒回来,他敲了敲家门,听到的却是孩子们雷鸣般的喘息声。他并不着急。由于进不去,他就拄着拐杖,听着河水的声音。怀着这样平和、宁静的心态,我们才能在浩浩荡荡的江水声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船从此离去,余生尽在江海”所体现的自由与快乐,是他在这静谧的夜晚最强烈的心愿。这种渴望虽然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但也坚守着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
在黄州,他还写下了《商人》,表达了他对风俗的孤傲和蔑视——
缺月挂在稀疏的油桐树上,让人初觉幽静。谁能看见孤独的人,孤独的来,孤独的去,朦胧的孤影。
愕然回首,谁也免不了遗憾。尽采寒枝,不食其上,孤沙洲寒。
黄庭坚评价此词:“此词之意崇高,似不食人烟火,蚕食人语,但又不是胸中有万卷书,没有一丝俗气。写作,谁能做到这一点!” '
⑤ 参禅悟道
苏东坡有一首诗《如梦》。诗前的小序解释说这是他洗澡时的倒影,所以他以开玩笑的心情写下了它。但这并不像玩笑那么简单——
规模如何能够相互承受?仔细检查后,两者都没有。发个消息给别人擦背,整天累了就挥手肘。
手轻,手轻,外行本来是无辜的。
苏东坡爱干净,对于经常洗澡的人来说,除垢并不需要下功夫。可这次他洗澡的时候,却碰见一个男人用力地揉他的后背,弄痛了他。于是他开玩笑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说道:“手轻点,手轻点,外行本来是无辜的。”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生故事,却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起他受尽委屈,被冤贬黄州时的情景。这首诗的关键在于“无垢”二字,这是佛教用语,用来形容一切原本清净的事物。
另一首《临江仙子:送钱给木府》,前段是与朋友重逢,后段是月夜告别,充满哲理——
一别京城,三变火海,天地尽。依然笑容如春日般温暖。古井无波涛,井中有秋云。
忧郁孤帆一夜行,送月色淡云。瓶前不必青眉。人生就像一场逆境之旅,我也是一个旅行者。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也是一个旅行者。”借用道家思想,人生就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是过客,所以不必担心眼前的聚散。这是一种不计得失、兼收并蓄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拓展是空前的。亲情、友情、爱国、人民生活、风景、哲学探讨,几乎无所不包。如果没有他的创造,谁会知道文字可以反映如此广泛的生活内容。
用诗意和意境来写歌词
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怎样的?苏东坡一直不喜欢刘墉诗中的悲凉与缠绵,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刘墉《赣州八声》中的“霜风凄惨,江水荒凉,残光灿烂”。在建筑物上。”苏东坡评价这句话:“不减唐人身高”。我想,“唐高处”是指高处的风景,如天、月、晚霞,远而清;其次,指人站在高处所看到的东西,正如刘墉所说:“关河荒凉,余辉犹照”。塔,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如此壮丽开阔的景色。高洁、雄伟、开阔是这首诗的风格和意境。
苏东坡性情豪放,心胸宽广。以他的审美倾向,他所选择的风景大多是高远、纯净、壮丽、开阔的。这也成为他豪放诗歌的典型特征——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向青天要酒,天宫里不知是何年。” '
《年奴娇·赤壁怀旧》:“怪石贯天,海浪拍岸,卷起万堆雪”。祖国山清水秀,一时英雄辈出。 '
《回朝晨欢》:“雪浪摇千顷白天,觉满目庐山,无数绿墙倚天。” '
他常常把崇高、奇特、壮丽、开阔的景色与弯弓射箭的壮士、羽扇、头巾的浪漫人物联系起来,以表达他积极利用世界的雄心——
《南湘子》:“京兆满江湖”。诏书颁布,船只数千艘出动。投笔将军嘲笑我迂腐。手帕和腰上的剑是丈夫。 '
《浣溪沙》:“入宫时羽翼生于天,谈兵时牙颊沾满风霜,归时袖衫有馨香”。天堂的。” '
这话与香柔风格明显不同。正如宋人形容的那样,刘墉的诗需要“十七十八岁的姑娘”来唱,而东坡的诗需要“关系男”来唱。明清时期的词论家明确提出了“婉”和“豪”两个概念:“婉者欲其言达意,豪者欲其词雄伟”。 ’(徐世曾《澄清文风序》)
写出优美的文字也经历了“诗意”的转变
苏东坡现存歌词300多首。事实上,80%以上都是委婉、浪漫的。这是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流。但他那优雅的言语也洗去了粉扑扑的空气,留下了明亮清爽的风格。
比如《恭喜新郎》就是苏东坡婉约词的代表作——
奶燕飞进花房,无人,油桐树荫转正午,晚凉带来新浴。生丝白圆扇拿在手上,扇手瞬间如玉。渐渐地,他困了,一个人睡,变得越来越成熟。谁将绣娘推到帘外?教人梦破瑶台歌,无益。但又是风吹竹。
石榴吐了一半,红领巾皱着眉头。当所有的花花草草都落尽的时候,我会独自和你在一起。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枝美丽的花朵,你的心就会像一捆一样沉重。又怕被秋风惊吓。如果等你来这里,我就不忍碰花前的酒。一共是粉红色的泪水和两声沙沙声。
洗完澡,美女在清凉中睡着了,被风吹竹声吵醒。她出来欣赏石榴花,然后惜花怜人,为花落泪。 “当所有的浮华花都散去,我独自与你在一起”是点睛之笔——石榴花不会与桃李竞争,但当所有的花朵都已绽放时,它仍然会傲立在枝头,象征着美丽的高贵。
有人说这首诗是写营妓的,也有人说是写苏东坡的妃子柳华的。但由于苏东坡超然的性格,让人觉得它另有所指。项安石《项家说》评论此词:“是君臣难和”,认为暗示了苏东坡不能赏识自己才华的郁闷心情。
苏东坡也欣赏乐观、善解人意的女性。他为好友王定国的小妾写了一首诗。妃子名叫柔奴。王定国被贬岭南时,她陪伴左右。当他北上时,遇见了苏东坡。苏东坡问柔女:“在岭南生活不是很困难吗?”柔奴回答说:“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的心很安宁。” ’这个回答得到了苏东坡的高度赞赏,因为这也是他所追求的做人原则,于是他为柔女写了一首《定风波》诗——
常羡人间玉人,天当乞甜夫人。清脆的歌声传到洁白的牙齿上,风吹过,雪花飞扬,火海变得凉爽。
从千里之外归来,我的容颜越来越不美丽,笑容里依然带着梅花的清香。我不知道岭南是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我觉得这是我的家乡。
苏东坡对这位歌舞演员的欣赏不再停留在她的外表和歌技上,而是延伸到了她的举止和性格。
用诗作词有优点也有缺点
苏东坡独特的创作在北宋词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大家都认为他混淆了诗词特点,失去了词风的本色。由于过于奔放,往往成为“音乐中无法克制的那种”,造成“不和谐”。
’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使之舞。尽管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但事实并非如此。 '
——陈师道《后山诗》
但到了南宋,国家危难之际,苏东坡词的巨大影响力开始显现。因为他诗中的豪迈爱国情怀,呼应了南宋文人官员内心的慷慨。
“东坡先生不是音乐爱好者,他偶尔创作歌曲,指出向上的道路。他对世界有新的眼睛和耳朵,而作者只知道如何复兴自己。” '
——王灼《笔迹满志》
苏东坡的创作打破了“诗庄词美”和“词为言科”的藩篱,改变了世人“诗为上、词为下”的观念。在“靖康之乱”和南宋与金朝对峙的漫长历史时期,爱国豪放的诗歌创作激增,产生了辛弃疾、张元谦、张孝祥等一批南宋诗人。 、陆游、叶孟德、刘果、刘克庄等,他们彼此仰慕,以爱国诗词称霸南宋诗坛。
然而,苏东坡“以诗为词”的创新也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到了南宋就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诗人沉逸夫在《乐府之迷》中说:“现代词人不知韵律,故用豪放语言,故怨东坡、贾轩圣人。”这种批评的对象并不是直接针对苏东坡、辛弃疾,而是针对南宋一大批豪放诗人。沉逸夫认为,大量诗人不懂节奏,所以写下了豪放不羁的文字。他又借口向苏东坡、辛弃疾学习,使诗歌误入歧途。
我不知道他们只是说出豪放不羁的话,还是真的想表达奔放的爱国之情,但客观事实正如沉毅夫所说。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委婉、情感,词的独特功能在于寓教于乐。当它的独特性被消除后,它就会慢慢失去市场。这也是南宋后期词衰落的原因。后人将会对这一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神灵属于慈,所以慈死了。” ’——明代王士祯《一元衍衍》
'绍修是东坡好地方,粗则病。 ’——清人周济《界村斋论词杂文》
当我出离心时,我的行为就隐藏在我里面
就词体的发展而言,苏东坡的“诗为词”是一把双刃剑。但就苏东坡的歌词本身而言,却有着千百年不衰的顽强生命力。因为在这句话里,傲然站着一个乐观、豁达、率直、可爱的东坡先生,让人敬佩。
他的那句“当我用言语放弃时,我的行动就隐藏在我身上”其实非常适合形容他“以诗为言”的创作之路。批评还是赞扬,要看时事、看人。他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写下自己喜欢的文字。
他的话语发自肺腑,流露真情,所以我们会为他的“几十年生死”所感动,敬佩他的“烟雨下的一生”,也会仔细地去体会他“此地此地”的道理。和平是我的家乡”。每当我抬头望月,我都会想起那句话:“但愿人长生不老,相隔千里,共赏明月之美。” '
这还不够吗?好与坏并存,又有什么害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