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党的承诺和国家。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对立德树人具有关键作用。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对教育的需求已从“学会学习”转向“学好”。要进一步明确“培养谁、如何培养、为谁培养”,优化学校教育蓝图。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变化,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新的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办好扎根中国的教育。坚持德育优先,提高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实施劳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标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智力、体力、艺术和劳动。
2. 修订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原则。准确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等融为一体将生命安全健康等重要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难点和问题,明确修改的重点和任务,着力有效应对实际问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综合设置,促进学科阶段衔接,提高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进一步选择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细化教育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又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教育方式变革,注重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当代性。
3、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计划
一是完善了培训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和课程定位,从理想、技能、素质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和责任。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总学时9522学时的情况下,调整优化课程。将小学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原有的思想道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开设选修课。将劳动和信息技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点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和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学和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完善实施机制,强化监督和督促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的教育导向。各项课程标准立足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要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现正确价值观、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精选重要概念、学科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加强内容与教育目标的衔接,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互联互通,促进课程全面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制定学术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以核心能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结合课程内容,全面刻画学生不同学阶段学业成绩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和帮助教师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并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指导。等提供依据。
四是加强引导。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术要求”和“教学提示”,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并增加教学和评价案例,既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又加强了“如何教”的具体指导,使之变得轻松有效。
五是学术阶段衔接加强。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基于对学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习阶段的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先进性。了解高中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标准,对于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奋、认真、执着,不断创新、实践,把教育蓝图变成现实,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中华民族。贡献更大!
一、课程性质1
2. 课程理念2
3. 课程目标 4
(一)核心能力内涵4
(二)总体目标5
(3)学习阶段目标6
4.课程内容12
(一)内容要求13
(2)教学技巧34
5.学术质量42
(一)学术质量的内涵42
(二)学术质量描述42
6. 课程实施 47
(一)教学建议47
(二)评价建议52
(三)教材编写建议69
(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72
(五)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74
附录80
附录1 核心素养学习阶段的特点 80
附录2 语音项目表 85
附录 3 术语表 87
附录4语法项目表138
附录5教学案例143
一、课程性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它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传播工具,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中国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很重要。对于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学习和使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髓,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培养对世界的感情。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理念
1、充分发挥核心能力的引领作用
英语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新一代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理想、有技能、有责任的人。围绕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师资培训。
2.构建基于评分系统的课程结构
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习条件、学习时限、学生学习经历的差异,建立根据英语水平的发展制定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计划。义务教育英语分级制度从低到高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课程设置以分级制度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起始年级和学习内容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3.以主题为导向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培根塑造灵魂、启蒙智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体现社会新发展和科技新成果,聚焦人与人的三大问题。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类别。内容的组织以主题为指导,并基于不同类型的话语。它融合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并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4、践行学与思相结合、以创造为基础的英语学习活动理念
秉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围绕现实情境、现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一系列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从而引发对主题意义的探索。相互关联的、循环的、渐进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活动。坚持学与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活动中获取和梳理语言文化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坚持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活动中内化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运用;坚持学习与创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5、注重“教学7TT——一体化设计”
我们坚持以评价促学、以评价促教,将评价贯穿于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觉利用评价结果来提高学习。重点引导教师科学运用评价方法和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和帮助,反思教学行为和效果,实现教学互学。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素养导向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6.推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
关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学的支撑和服务功能,鼓励教师合理创新地运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需求,促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文中内容过多,请通过网盘下载原版课程。